柳少逸:推五经13家手法对照(下)
(九)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农村卫生员推拿读本》(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
脾土穴 拇指端罗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为“补脾土”;直推为清,称为“清脾土”。
主治 消化不良,腹胀,泄泻,呕吐。
肝木穴 食指端罗纹面。
操作 同脾土穴。
主治 烦躁不宁,惊风昏迷,目赤肿痛。
心火穴 中指端罗纹面。
操作 同脾土穴。
主治 高热神昏,惊风抽搐。
肺金穴 无名指端罗纹面。
操作 同脾土穴。
主治 感冒,咳嗽,气喘。
肾水穴 小指端螺纹面。
操作 旋推为清,称为“清肾水”;直推为补,称为“补肾水”。
主治 遗尿,先天不足。
按语:该书推脾、肝、心、肺四穴操作方法,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清”。唯肾水穴以“旋推为清,直推为补”,而此穴异于五版教材《推拿学》之内容。故余称之为“上海版法”。
(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编著的《农村常见病推拿疗法》(196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脾土
部位:大拇指罗纹面。
操作:患儿坐势,医者坐于对面,用左手握住患儿的左手,右手用推法操作(以下诸穴操作姿势均同此)。其方法有三种:(1)将患儿拇指伸直,用直推法自拇指外侧边缘(赤白肉际)推到掌根横纹处,为推脾土(清法)(2)将患儿拇指第二节屈曲,如上法操作,为补脾土。(3)用旋推法推于患儿拇指罗纹面穴位上,亦称补脾土(补法)。
次数:直推清法,200~500次,补法500~800次,旋推补法200~400次。
主治:消化不良,伤乳伤食,形体消瘦,呕吐泄泻,麻疹不透等症。实热证用清法,虚寒证用补法。
肝木
部位:食指罗纹面。
操作: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为清,旋推为补。
次数:清100~200次,补50~100次(一般医者认为本穴在治疗中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在必须要用补法时,可用肾水穴代替)。
主治:肝风内动,烦躁不宁,惊风昏迷等症。
心火
部位:中指罗纹面。
操作: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为清,旋推为补。或用拇指甲掐于中指尖,称为泻心火。
次数:清150~300次,补50~100次,掐10~20次(心火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所以用补法后要加清法调和)。
主治:惊风搐动、高热昏迷、烦躁不安等均用清法。胆怯、睡卧露睛等心虚不足之症可适当用补法。
肺金
部位:无名指罗纹面。
操作:直推为清,旋推为补。
次数:补150~300次,清150~400次。
主治:气促痰多,肺热咳嗽,风热感冒等实热症用清法。肺虚喘急、呼吸短促,自汗盗汗等虚症用补法。
肾水
部位:小指罗纹面。
操作:直推为补,旋推为清。
按语:该书为上海中医学院系统所编,故内容乃为“上海版法”。
(十一)卞春强主编的《中国现代推拿》(1995年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脾经 又名脾土。
位置:拇指末节桡侧面;拇指指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微屈,沿拇指桡侧缘自指端推向指根为补;自指根推向指端为清;旋推拇指面;直推拇指面。
次数:200~500次。
主治:食欲不振、泄泻、痢疾、疳积、黄疸、湿痰、便秘、斑疹透发不畅。
肝经 又名肝木。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用拇指指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肝经;旋推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为推肝经。肝经宜清不宜补,故补肝经临床少见。
次数:200~500次。
主治:惊风、烦躁不安、目赤、高热抽搐、口苦咽干、口舌生疮、五心烦热。
心经 又名心火。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或用拇指甲掐之。
次数:200~500次。掐3~5次。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身热无汗、小便短涩、惊惕夜啼、心血亏虚。
肺经 又名肺金。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旋推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为推肺经。或掐肺经。
次数:200~500次;掐3~5次。
主治:感冒、咳嗽痰喘、胸闷、咽干鼻燥、虚汗怕冷、脱肛。
肾经 又名肾水。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稍偏尺侧至阴池。
操作:由阴池穴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由指尖向阴池穴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为推肾经。临床补肾经多用,清肾经则以清小肠或清后溪穴代之。
次数:200~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尿急、尿频、小便赤涩刺痛,五更泻、喘息虚汗、瘫痪后遗症。
按语:该书之法仍属“山东版法”。
(十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道全《小儿推拿图解》(1998年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脾经
部位与操作: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医者用左手握患儿之左手,同时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儿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患儿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称为补脾经;若将患儿拇指伸直,自拇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脾经;若来回用力推之,称为清补脾经。一般操作100~500次。
作用与主治: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病症。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主治湿热熏蒸、皮肤发黑、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清补脾经能和胃消食,增进食欲。主治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症,若湿热留恋。久不清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本法治之。
肝经
部位与操作:食指末节罗纹面。医者左手握住患儿之手,使其手指向上,手掌向外,然后再用右手拇指掌面由下而上直推,称清肝经,若由上而下直推之,称补肝经。100~500次。
作用与主治: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目赤肿痛、五心烦热等症。肝经一般不常用,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心经
部位与操作:中指末节螺纹面。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之手,使其中指向上,手掌向外,然后再以右手拇指自患儿中指末节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心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称补心经。100~500次。
作用与主治: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主治高热面赤、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风、惊吓。本穴宜清不宜补,以防动心火。若见气血不足而致睡卧露睛、慢脾风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肺经
部位与操作: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医者左手握住患儿之左手,使其无名指向上,手掌向外,然后用右手拇指腹,自无名指末节根部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肺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称为补肺经。100~500次。
作用与主治: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胸闷、鼻干、鼻流浊涕等症。补肺经则能补益肺气。主治肺气虚损、少气懒言、面白、自汗、遗尿、脱肛、畏寒、大便秘结。
肾经
部位与操作:在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自小指尖直至掌根成一线。医者先以左手握住患儿之左手,使手掌向上。再以右手拇指,从患儿小指尖推至掌根,称为清肾经;由掌根直推至小指尖,称为补肾经。一般操作100~500次。
作用与主治: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主治膀胱蕴热、小便短赤、腹泻与小儿肾炎等病症。补肾经能滋肾壮阳,强筋健骨。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喘。
按语:其学术源自山东中医学院,故其分推五经之法同于“山东版法”。
(十三)曲敬喜等主编的《婴幼儿保健按摩图解》(1979年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补脾经
部位:拇指桡侧缘。
手法操作:一手握其四指,拇、食指捏持固定。另一手以拇指腹着力,由指端推向指根200~500次。
作用与主治: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消食导滞,清利湿热,化痰涎,增饮食。治食欲不振,腹胀泄泻,面黄肌瘦,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自汗盗汗,疳积。
平肝经
部位:食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操作:以拇指腹由小儿食指末节指纹推向指尖100~500次。
作用与主治:解郁除躁,平肝熄风,解热镇痉,和气生血。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宁,头晕头痛,五心烦热,目赤,咽干,泄泻腹胀。
清肺经
部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操作:以拇指腹由小儿无名指末节指纹推向指尖100~500次。
作用与主治:清肺利咽,止喘,顺气化痰,通便。治外感发热,咳嗽痰喘,胸闷便结,咽干鼻燥。
清心经
部位:中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操作:一手握手持其中指,另一手以拇指腹着力,由节纹推向指端100~300次。
作用与主治: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治高热抽搐,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胸闷心烦,心血不足,心悸。
补肾经
部位:小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操作:一手托握小儿手,另一手以拇指腹着力,由指端推向节纹100~500次。
作用与主治:补肾益脑,益气提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尿频,咳嗽气短,虚火牙痛,五软,五迟。
按语:曲氏小儿推拿之“分推五经”,师从古法,结合临床实践,而有补脾经、平肝经、清肺经、清心经、补肾经等五法。
【注】:本文节选自柳少逸“推五经诸家言与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