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象数医学是柳氏医学五大创新性体系之一,为柳少逸先生所创建,2020年被莱阳市政府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兹陆续分享柳少逸先生有关论述。
柳少逸:象数医学的概念
《黄帝内经》所蕴含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构成了中医学术思想的主体。然而目前中医学传承的技术化倾向,破坏了这种学术结构。由于医者未能结合天时、地理、人事、脏象、色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未能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于是出现了《素问·疏五过论》所陈述的“五过”之治。认为“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之故。它如《素问·徵四失论》,指出了医生临证中因“所以不十全者”,易犯四种过失。盖因“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进而感叹:“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于是在《素问·方盛衰论》中,《内经》提出了“诊有十度”,“诊可十全,不失人情”论。明言“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此即研究《内经》中医学的现实意义。综观《内经》中医学对医学整体性和宏观性的把握,而与现代医学擅长于准确的局部取向不同,中医学擅长于整体的把握,即气(道)的本体论思想。这里的气指的是宇宙生命,是一种流荡广远(太虚)而又包含广远整体性(太极)的存在,容不得分割和阻断,这种气,化解着主客观的界限,也模糊了人与自然的鸿沟,是“天人合一”老子哲学派生的概念。故天地宇宙和生命感应,完全融为一体,成为“天人合一”《内经》中医学的主体思想。
《素问·著至教论篇》记云:“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由此可知,该篇是以黄帝与雷公问答的形式,讨论学医的方法和医道之至理。篇名“著至教论”,明·吴崑注云:“著,明也,圣人之教,谓之教。”每当读至此篇,均深思之。余虽业医经年,然对《内经》之学,亦有“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之感。故自1980年以来,即致力于中国象数医学与“现行”中医学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一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