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天下为公”解读
——浅谈“废疾者皆有所养”
柳少逸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书作“天下为公”,语出其《对广州湘军的演说》:“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
追思先贤,探求真理,而“天下为公”一词,上朔自《礼记》,而且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和谐的景象。
《礼记·礼运第九》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句读: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谓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为人们所共有。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择贤德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整个社会就会讲究诚信,维护和睦。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表述的人们不仅仅敬奉自己的双亲,也不仅仅疼爱自己的子女,而是要使全社会的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壮年人都能发挥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幼年人都能健康的成长。
④“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天下为公的时代,鳏寡、孤独和残疾的人也都能得到扶养。
⑤“男有分,女有归。”男子各有其职分,女子都能出嫁成家。
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表述了开发货财,只是由于不愿让它遗留在地上,而且不一定是为了自己而收藏;出力劳作,只是不愿让自己的力气或才智无处施展,并非一定是为自己图谋名利。
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于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奸谋诡诈的事就不会兴起,盗窃和暴力的行为也不会出现。
⑧“故外户而不闭。”家家都不必关门闭户。
9“是谓大同。”大道之行,得以实施,天下为人们所共有,这就叫“大同”社会。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撰写的关于礼的论文集,是被儒家奉为经典,并以此来规范人们言行的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节,出自《礼记·礼运》篇。该篇所讲的“大同”之世,人们之间关系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的和谐状态,尚无产生礼仪制度的必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推移,由于私有制的形成,“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进入了“天下为家”之世,人们的关系有了亲疏远近的区别,各种社会矛盾也出现了。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调和社会矛盾,此即“礼”产生的社会根源,于是就有了人文教化。
古有三礼,即作为历史发展标志之礼与《礼记》有关;作为治国之礼与《周礼》有关;作为行为规范之礼与《仪礼》有关。《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意谓“仁义”,不通过“礼”,不会有成效;以教育端正习俗,没有礼貌就不可能完备。所以一个素质高的人,必须对人的态度要恭敬,自觉节制和谦让,以表明其懂得礼仪。“撙节”一词,原义是从财产里节省一部分,此处指要自觉节制自己言行合于礼。所以“不学礼,无以立”,“礼者不可不学也”。礼的核心内容是“立德”,即“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子将中国传统文化归纳为“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言于礼,成于乐。”其核心思想是“仁”,其将“仁”视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在于行仁道。《论语》云:“仁以为己任。”即以坚持和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孟子称“仁者无敌”。何为“仁”?《中庸》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原道》中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的精论。可见“仁义之道”,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医学理论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医者仁心”、“仁者爱人”、“生命至上”,儒医的医学伦理观。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大公无我”的医学伦理学思想。
我国有8300万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需要得到特别的扶助。这种扶助既需要依靠党和政府,也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来实现。所以残疾人事业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治理社会,平治天下,古代有《三礼》,本讲座开篇首先解读了《礼记·礼运第九》篇中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内容,而“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大道之行” 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是我们国家对“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充分体现。所以,今天,解读《礼记》“天下为公”,切入的另一议题是“废疾者皆有所养”。
2009年,莱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莱阳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继而筹建了莱阳复健医院。所以莱阳复健医院的创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复健医院是一所以中医医疗为主,集临床医学与复健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的综合医院,又为山东省肢体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烟台市脑瘫儿童康复定点机构,所以又具有集医疗、康复、科研为一体的新型办院模式。
一所医院、一名医者的“大道之行”是什么呢?应当奉行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其医疗目的又是什么?即毛泽东主席早期对卫生工作的题词:“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什么莱阳复健医院以此为办院宗旨呢?正如《莱阳复健医院文化建设读本》所阐述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办院宗旨的确定,一是深刻阐明了复健医院存在的价值和目的——为人民解除病痛,让残障者不再残疾。二是找准了医院自身定位——公益性、非营利性综合医院,突出残障康复与中医临床两大临床特色。三是反映了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复健医学是基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是人民对健康新要求的体现,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孤独症、脑瘫、脑外伤、风湿类风湿病等,导致的残障人群不断增大,将复健医学尽快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结合起来,是新时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四是有力的激发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始终把救死扶伤、为民着想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并放在首位,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真正体现“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治院理念,才能坚持并体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办院宗旨。所以医疗目的应当只有一个,即“救死扶伤”,“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其道德修养一定要做到“对人仁慈博爱,对己自尊自爱”,要求医院全体员工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首先做到“正己”。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云:“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著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因此,在建院之初,针对当前医药卫生界存在的“医疗目的迷失、医道尊严丢失”的不良现象,我提出了以“明确医疗目的,恪守医道尊严”为院训,意在告诫全体员工,“医乃仁术”,从事这项工作就要做到医疗目的明确,医道尊严谨守,不要做有失医者形象和尊严的事情。
2007年我们曾成功地为40余名残疾青年,举办了一期三年制的康复保健专业的职业中专班,其后又开办了多期保健按摩师学习班,既提高了残疾青年的学历层次,又使他们学到了一门谋生的技术,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今后医院除了完善残疾人的康复医疗外,要充分发挥莱阳复健医院与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的联合体机制,开展助残工作。于是,集残疾人康复医疗、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于一体的大复健工程的构想逐步形成,即在“爱心复健系统工程”的基础上,将残疾人的康复医疗(包括小儿脑瘫、成人“三瘫一截”、青少年弱视)与残疾人职业教育、残疾人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结合起来,不但通过医疗康复,解决残疾人身体上的残疾,而且通过系统的职业教育,让一部分适龄残疾人,提高专业技术层次,或通过短期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并通过灵活的就业方式,让残疾人和用人单位进行对接,或组织残疾人群体创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社会,回归社会,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残疾人心理的残疾。三位一体的残疾人大复健模式,如果能实施并做大,将是造福社会,惠及民生,深得民心的一件大事,但其中的难度我们不是不清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复健人助残的路刚刚起步,所以用我几年前给王永前副院长题写的那帧条幅的话,结束今天讲座,并与大家共勉:“成不成之功,完难完之业。”这也是对我们复健人创业的思想境界的诠释。
【注】此文为柳少逸教授2011年对复健医院员工进行的“国学讲记”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