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论】通阳化气愈石淋——桂枝茯苓丸对泌尿系结石及肾积水的应用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0-08-10 07:40:02

通阳化气愈石淋

            ——桂枝茯苓丸对泌尿系结石及肾积水的应用

 柳少逸

桂枝茯苓丸一方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篇中治疗妇女宿有病,妊娠后血漏不止的方剂。原文有:“妇人宿有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的记载。余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桂枝茯苓丸”用于“石淋、石淋并发肾积水”一证中,属于“气化无力,尿浊沉积成石”型的治疗,取得了疗程短,疗效明显的效果。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例一:潘××,男,60岁,干部,1982年11月20日就诊。

患结石6年,右腰部绞痛24小时。病人曾因右肾结石于6年前住院三月余,因无结石排出而出院,出院后曾屡服中药,仍无明显疗效。余观其所服诸方,皆以清热利湿为主,此次发病是于24小时前,晨起跑步时感腰部绞痛阵作,即在单位卫生室给予“阿托品”及“杜冷丁”肌注后,疼痛稍缓。其后来院求治,X线拍片示:右肾下极结石(约0.5×1.9cm2),并右肾积水。检查:老年男性,精神萎靡,面色无华,舌淡,故肾气必虚,虽口味酸臭,舌苔黄腻,脉滑数,但不应按单纯的“湿热内蕴煎熬成石”,而施“清热利湿,化石通淋”之剂,而应按“气化无力,尿浊沉积,日久化热,湿热内蕴而石成”,故宜施“通阳化气,化瘀除石,兼以清利湿热”之剂,方能凑效。故屡服“清利湿热,化石通淋”之剂,诸证未除。遂投“桂枝茯苓丸”合“石苇散”意化裁。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赤芍15克  丹皮15克  桃仁5克  石苇15克  滑石15克  冬葵子15克  车前子15克  瞿麦15克  木通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二次,一剂分服,服后二十分钟原地跳跃十分钟。

服药22剂后,排出一枚约大花生仁大之咖啡色釉皮样结石,表面光滑明亮,再行X线拍片,则石除水消,一切如常。

例二:王××,男,21岁,农民,1985年8月22日就诊。

右下腹疼痛3小时。3小时前,在地理劳动时,突感右下腹疼痛难忍,并向大腿内侧放射,急来本院外科求治,X线拍片诊为:“右输尿管下端结石”,约0.7×0.8 cm2大,因要求保守治疗,故转中医科中药。来诊时,已无不适感。检查:精神不振,面色憔悴,头发无泽,形体较弱,动态自如,舌苔薄白,脉沉细弱。本例病人既无明显肾气不足之证,又无明显湿热证,根据年令,二十岁左右,肾气生发,血气方刚,本应精力充沛,面色红黄明润,毛发光亮有泽,形壮体满,脉象和缓有力方是。但此患者却精神不振,面色憔悴,头发无泽,脉细弱等,故证属肾气不足,气化无力,尿浊沉积成石,治宜通阳化气,除瘀去石,桂枝茯苓丸加味治之。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丹皮15克  赤芍15克  桃仁5克  金钱草30克  海金沙15克  郁金15克  石苇15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二次,一剂分服。

服上药18剂方,排出约0.6×0.7×0.8 cm2大的结石。

例三:王××,男,62岁,农民,1985年12月2日就诊。

右侧腰痛一天,一天前劳动时突感右侧腰部疼痛难忍,服止痛药无效,次日来我院外科就诊,X线拍片诊为:双肾下极结石,大小均为0.2×0.3cm2,因求保守治疗,故转本科由余主治。转来时,右侧腰部稍有不适感伴血尿,问其病史,平素即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小便滴沥不尽等证,检查:精神不振,面色晦暗,形体瘦弱,动态尚自如,脉沉,舌暗淡。边尖有瘀斑,苔白腻。证具肾气不足及瘀证,辩证要点比较明显。证属肾气不足,尿浊沉积,成石阻络。治宜:通阳化气,消瘀除石。桂枝茯苓丸加味治之。

桂枝 茯苓  丹皮  赤芍  桃仁  海金沙各15克  金钱草30克牛膝12克  王不留12克  路路通12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二次,一剂分服,

服上方15剂。诸证悉除,排出高粱米粒大之三粒泥沙样结石。

体会:

“桂枝茯苓丸”一方曾被多家理解为“活血化瘀”及“化瘀除”之剂,根据其组成,余则认为本方具有化瘀之用外,尚有“通阳化气,扶正固本”之效,且后者为其主要功效,以治其本,前者以治其标。方中桂枝通阳化气,茯苓扶正固本,丹皮,桃仁,赤芍活血化瘀,诸药其用,使阳气通畅而瘀滞得除,瘀去又不伤正,故为治疗“气化无力,而致瘀积”之良方。用量方面,应遵古训,诸药等量而用。

石淋一证,多为湿热蕴结,煎熬所致,临床医者多投“清利湿热”之剂,但湿热从何而来,则少有人追询,余认为:肾气不足,气化无力,尿浊郁积,日久化热之因,是形成石淋证中湿热蕴结的主要原因。因结石瘀滞肾府,故肾络不通而腰痛,结石伤及肾络而尿血。因肾府被瘀,肾气愈伤,气化愈不及,水之下源不通,积于肾而致肾积水。故临证千变万化,但皆因气化不利而致,故应用“桂枝茯苓丸”效果显著,诸证得除。

结石一证的病机虽多肾气不足,气化不利使尿浊结而成石,但临床不宜使用补肾气之“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因既已成石,必然瘀滞已久,难免化热结湿,而内蕴湿热,服“金匮”、“右归”等必助热恋邪,使湿热更甚,诸证愈烈。故非“通阳化气,祛瘀化石”之品不可。

结石证多具“血尿”,有的医者见血尿则不敢通瘀行滞,岂不知本证的血尿与“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是非常相似的,理应使石去肾安,血方止,否则是徒劳的。因而在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石淋”时,所有具有“血尿”证者,除甚者,余很少用止血之品,反而将通瘀之品增量,多能在短期内痛消血止。

【注】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