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颐
滞颐,系指儿童涎液不自觉地从口角流出,积留于面颊、颈及胸前,俗称“流口水”。对此,《诸病源候论》云:“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令涎流出,滞渍于颐也。”本病三岁以内的小儿为多见,由于经常不停的流粘稠涎液,致使口腔周围潮红、糜烂、发疹,导致患儿烦扰不安。
本病的发生,原因多由于脾胃虚寒,以致津液收摄失常,故有流涎不止现象。故《寿世保元》云:“涎者津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婴童百问》云:“滞颐”“此由脾冷,涎多故也。”但也有由于脾胃湿热而致者,盖因脾胃湿热,致胃受热则迟缓,缓则廉泉不能约束,故流涎不止。如《灵枢·口问》篇云:“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他如《保婴撮要》有“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制约”之论;《疡医大全》有“小儿心胃火盛,廉泉穴开,则口中流水不绝”之记。
他如乳齿萌出阶段流涎者,无其它症状,属生理性改变,不属病态。
【柳氏外治】
吴茱萸散
组成:吴茱萸20g,白胡椒10g。
用法:研细末,醋调为膏,晚上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外用绷带包扎固定,次晨除去,隔天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方解:此乃牟师永昌公之用方。吴茱萸辛散苦降,性善下行,而散寒降浊;白胡椒味辛性热,功于温中行气,散冷积,除寒饮。二药相伍,研末醋调敷足之涌泉穴,既可除脾冷致滞颐之候,又可引火下行,以疗脾胃湿热而致病者。
——节选自柳少逸著《口腔病中医临床讲记》。
【柳氏儿推】
治则:健脾温中,益气固涎。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食窦、中脘、气海,揉脾俞、膏肓俞、甘载、涌泉,运外劳宫、五经,推板门。也可予“魂门阳关控涎方,”或“二关中脘控涎方。”
方解:补脾经,推三关,运外劳宫,揉脾俞、膏肓俞、甘载、涌泉,摩气海,运五经,以补命门,温脾阳,以健脾敛涎;摩食窦、中脘,推板门、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和胃消食以除余证。
“魂门阳关控涎方”,由摩魂门、膝阳关组成,以养肝阴,调枢机,守魂神,控涎津之效,而适用于因肝阴不足,枢机不利,控涎失司之流涎证。“二关中脘控涎方”,由摩膈关、内关、中脘组成,以理气导滞,宽胸利膈之功而愈病。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2016年8月第一版。